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是现在的哪里人?

作者&投稿:容子    更新日期:2024-05-15
在《桃花源记》中提到的武陵人,其历史典故是怎样的?~

桃花源具体在哪如今仍有争论,武陵是今天的湖南。中国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重庆酉阳、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苏连云港、安徽黄山、台湾基隆、河南南阳、重庆永川等地都有桃花源,《桃花源记》中的到底是哪有好几种说法。
陶渊明的家乡庐山,地处庐山大汉阳峰下,总面积约一万多亩,“桃花源”又称康王谷,是庐山第一长峡谷,全长约15华里,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称,景观特色以幽谷风光取胜,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创作原型所在地。

陶渊明所写桃花源的位置,学术界尚有争议。真正的桃花源也许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
但大部分人认为,陶潜所说的桃花源应该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并且在历代写“武陵”的诗文中。
如唐孟浩然的《武陵泛舟》、王昌龄《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为题》、《武陵开元寺黄炼师院》、司空图《武陵路》、曹唐《武陵洞》、五代王建《武陵春日》、宋梅尧臣《武陵行》、张斛《武陵春晓》、唐庚《武陵道中》、胡浚《武陵竹枝词》(六首)等诗。
基本上是写桃花源,标题却写的“武陵”,往往把“武陵”当作桃花源的代名词。常德市内现有4A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桃花源风景区,景区内风景秀丽,历史遗迹众多,酷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所以我们认定湖南常德内的桃花源是最接近陶潜文中所描绘的仙境。

拓展资料:
1、桃花源,出自陶渊明诗《桃花源诗》。诗的序桃花源记记述一个世俗的渔人偶然进入与世隔绝之地的奇遇记。本文幻想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
是作者与时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大部分学者认为,桃花源记是陶潜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希望追求一个平静和谐的社会而写的。
2、中国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重庆酉阳、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苏连云港、安徽黄山、台湾基隆、河南南阳、重庆永川等地都有桃花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桃花源

桃花源具体在哪如今仍有争论,武陵是今天的湖南。中国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重庆酉阳、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苏连云港、安徽黄山、台湾基隆、河南南阳、重庆永川等地都有桃花源,《桃花源记》中的到底是哪有好几种说法。

  1. 陶渊明家乡庐山:地处庐山大汉阳峰下,总面积约一万多亩,"桃花源"又称康王谷,是庐山第一长峡谷,全长约15华里,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称,景观特色以幽谷风光取胜,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创作原型所在地。

  2. 安徽古徽州的黟县: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是指黟县漳河流域石山至渔亭10公里段。

  3. 台湾桃花源:位于基隆河支流新寮溪溪谷中,由从前的“野人谷风景游乐区”、“天云洞风景区”、“大华壶穴区”组合而成。 景区园内有翠谷瀑布、观音瀑布、迷魂洞瀑布、新寮瀑布、茵梦瀑布等,虽然这些瀑布不如十分瀑布壮观,但四周环境幽雅秀丽 。

  4.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一般都认为,桃花源的原型在湖南省桃源县:这里和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境况最符合。

武陵在今天的湖南,武陵郡名。汉高祖置,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东汉移治临沅(今湖南常德市)。小说中袭人抽着一支酒签“却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旧诗写着道是:‘桃红又是一年春’”。

桃花与武陵相联系,典出晋陶潜《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怱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按:隋改临沅县,宋乾德中又析置桃源县,县名即源于《桃花源记》。

扩展资料

武陵即武陵源:

桃花源得名自陶潜的《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由此可见,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应位于“武陵”这个地方。那么武陵到底在哪儿呢,《通典》卷一百八十三:“朗州今理武陵县。春秋、战国时皆属楚地。

秦昭王置黔中郡。汉高更名武陵郡,后汉、魏至晋皆因之。晋赵廞问潘京云:‘贵州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郡,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数为所攻,光武时移东出,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称高平曰陵。’《武陵记》桃花源,即此地也。”

那么上面提到的“郎州”即“武陵”又在哪儿呢?“武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

(领)县十三:索(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地,故城今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孱陵(今湖北公安县与湖南安乡、澧县、津市、南县、华容等县地)、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和桃源县地)、沅陵(今沅陵、泸溪、吉首、麻阳等县地)、镡成(今洪江市、靖州、绥宁、会同、通道、中方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

无阳(今芷江、新晃、怀化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迁陵(今保靖县地,错入今重庆市境)、辰阳(今辰溪、麻阳、花垣、凤凰等县地)、酉阳(今永顺、龙山、古丈等县地,错入今重庆市境)、义陵(今溆浦县地)、佷山(今湖北长阳县地)、零阳(今慈利、石门、临澧、澧县等县地)、充(今永定区、桑植县地)”。

武陵郡又称“义陵郡”。其来历据晋人常林《义陵记》云:“项羽弑义帝于郴,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高帝闻而义之,故曰义陵。”郡治义陵县(一说治索县)。建置时间,据《后汉书·郡国志》武陵郡下原注:“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前202)年更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桃花源



《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虚构的,实际上并不存在。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是指现在的沅水流域上、中游地区的人,也就是说历史上的“武陵郡”人。“武陵”是湖南省常德县。

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扩展资料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整体赏析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

“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

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

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

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

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参考资料:桃花源记-百度百科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在现在的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境内。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是指现在的沅水流域上、中游地区的人,也就是说历史上的“武陵郡”人。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据湖南常德本地历史学家、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周新国先生的《武陵藏珍》中的一篇“武陵地域考”考证:“武陵是常德历史上的第二个行政区划。魏晋以后,武陵郡辖沅水流域诸县。”

  《武陵地域考》
  --该文节选自《武陵藏珍-沅澧流域历史文化图说》

  武陵郡,是常德历史上的第二个行政区划,这里最早的行政区划名称叫“黔中郡”。《水经注·沅水》云:“汉高祖二年(前205),割黔中故治为武陵郡。”西汉时,武陵又别称“义陵”。刘禹锡《武陵书怀五十韵》序称:“常林《义陵记》云:初,项籍杀义帝于郴,武陵人曰:‘天下怜楚而兴,今吾王何罪乃见杀?’郡民缟素哭于招屈亭。高祖闻而义之,故亦曰义陵。”
  武陵郡治城,西汉时设于“索县”,《汉书·地理志》有明确记载。西汉武陵郡所辖区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共辖13县:索、孱陵、临沅、零阳、沅陵、镡成、无阳、迁陵、辰阳、酉阳、义陵、艮山、充。其中在今常德地区的有4县:索县,其地包括今汉寿县和鼎城区东北一部。索县是文献记载中汉寿最早建县的开始。临沅县,其地包括今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和桃源县,治城在今常德市城区东部。《水经注·沅水》说,临沅因为“县南临沅水,因以为名。”孱陵县,其地包括今澧县一部和津市、安乡、南县、华容、岳阳及湖北公安,治城在公安。零阳县,其地包括今慈利、石门、临澧和澧县一部,治城在慈利零阳乡,以在零水之北得名。
  新莽统治时期,更天下郡县名。武陵郡改为建平郡,临沅县改为监沅县,孱陵县改为孱陆县。东汉时,刘秀将王莽更易的郡县名称一一改回原名。据《后汉书·郡国志》载,东汉武陵郡辖境与西汉基本相同,辖12县:临沅、汉寿、孱陵、零阳、充、沅陵、辰阳、酉阳、迁陵、镡成、沅南、作唐。其中有5县在今常德地区之内:临沅县,辖今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及桃源一部,同时也是武陵郡治所在地;汉寿县,原西汉的索县,东汉大部分时期称索县,到东汉后期的阳嘉三年(134),始更名为汉寿,辖今鼎城区东北部和汉寿;沅南县,建武二十六年(50)分西汉临沅县地新置,辖今桃源南部等地,因在沅水之南故名,是今桃源县前身;作唐县,建武二十六年(50)分西汉孱陵县地新置,辖今安乡、津市和澧县一部,作唐是今安乡在历史上独立建县的开始;零阳县,与西汉零阳县同,辖今慈利、石门、临澧和澧县一部。东汉武陵郡治,据《后汉书·郡国志》载,是在临沅(即今常德市城区)。此后,历朝的武陵郡治,以及唐朗州、宋鼎州、元常德路、明清常德府,一千数百年来其治所一直未再变更。
  魏晋以后,武陵郡沿设,但辖区缩小,只辖沅水流域诸县。南朝萧梁时,将武陵郡置为武州。《隋书·地理志下》:“武陵郡,梁置武州。”陈朝后期,又改武州为“沅州”。《陈书·宣帝纪》载:“太建七年(575),改武州为沅州。”据《隋书·地理志》开皇九年(589),隋灭陈后,废陈在武陵郡所置的沅州,改武陵郡为“朗州”。但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又将朗州更名为武陵郡。原陈朝武陵郡下辖的4县(临沅、沅南、汉寿、龙阳),隋将其并为两县。即将临沅、沅南、汉寿合并为 “武陵县”。这是武陵县在历史上的最初设置。龙阳县则依旧。所以,隋代武陵郡仅辖两县:武陵县和龙阳县。郡治在武陵县。
  到唐朝,据《旧唐书·地理志》载:“隋武陵郡,武德四年(621)平萧铣,置朗州。天宝元年(742),改为武陵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朗州。”故唐代习惯称这里为“朗州武陵郡”,或单称“朗州”。唐朗州辖地同隋代,仍然是武陵和龙阳二县。
  北宋初年,常德仍沿唐、五代之旧,称“朗州”。到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朗州”改名为“鼎州”。“鼎州”名称的由来,据说是因武陵县境有鼎水(即古渐水)。这次更名的原因,南宋《方舆胜览》卷三十《常德府》云:“国朝祥符,避圣祖讳,改鼎州。”北宋时鼎州下辖3县:武陵、龙阳、桃源。南宋时,鼎州又更名为“常德府”。关于常德府的设置和得名,它首先缘于北宋后期在鼎州设置的军事辖区“常德军”。据《舆地纪胜·常德府》载:“政和七年(1117)” 鼎州置“常德军节度”。“常德军”何故以“常德”命名?据《方舆胜览·常德府》记载,是因为《诗经·大雅》中有一篇《常武》其诗序中有这样一句:“有常德以立武事。”“常德军”便从这里取名取义。“常德军”是军事辖区名称,不是行政辖区名称。《宋史·地理志》载:“乾道元年,(鼎州)以孝宗潜藩升(常德)府。”乾道元年即1165年,这一年“常德”正式成为本地行政区之名称。
  元代,常德府改称“常德路”。据《元史·地理志》载,至元十四年(1277),常德府改为“常德路”,治所在武陵县,下辖:武陵县、桃源州、龙阳州。龙阳州下辖沅江县。常德路辖区实际与南宋常德府相同。据《明史·地理志》载:明朝在1364年改元代的常德路为“常德府”,下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4县,府治在武陵。清康熙三年(1664),分湖广为湖北、湖南两省,这是历史上湖南正式建省的开始。清代,在“省”下设“道”“府(州)”“县”。今常、澧各地属“岳常澧”道,道治在巴陵(今岳阳)。清代沿设“常德府”,下辖4县与明代同: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府治在武陵。
  “武陵郡”自汉高祖二年(前205)设置,沿用至唐乾元元年(758),历时963年,以后不再使用。其所辖地区,先后改称(隋唐)朗州、(北宋)鼎州、(南宋)常德府、(元朝)常德路、(明清)常德府。“武陵县”自隋开皇九年(589)设置开始,沿用至中华民国二年(1913),历时1324年。“武陵”一词,在唐以前一般是指“武陵郡”。如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此武陵人当是“武陵郡人”。晋孝武帝《征武陵袭元之》、晋湖济(尚书郎)《荐武陵伍朝疏》、六朝刘潜《为武陵王谢赐弟启》中的“武陵”,也应是指“武陵郡”,因“武陵县”之名,此时还不存在。唐以后至清末,一般才是指“武陵县”。不过,无论唐以前或唐以后,在文人笔下,仍时有把原属于“武陵郡”的湘西北大部分地区,习惯地泛称“武陵”。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 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南倚巍巍武陵,北临滔滔沅水,居衡山、君山、岳麓山、张家界、猛洞河诸风景名胜中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集山川胜状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熔寓言典故与乡风民俗于一炉。桃花山、桃源山、秦人村、桃仙岭等四大景观。山峦、岩体、水体、河洲、洞穴、峡谷、天象、生物8类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内部景界幽奥秀美,外部景界雄浑壮阔。千百年来,桃花源碱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

我觉得是九江武宁县,陶渊明也是九江人嘛,我们九江人当地人说武宁的发音,就是武陵,至今如此,几千年未变

桃花源记的桃花源在哪里
答:很多人认为湖南常德桃花源是离传说最近的一个。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开篇就说:“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句话很清楚地说明桃花源就在武陵,但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武陵郡和武陵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从西汉时期设置到唐朝止,存续了了960年,其所辖地区,后改为常德路、常德府,...

陶渊明眼中的桃花源是怎样?
答: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

《桃花源记》为什么会有这个桃花源? 快
答: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 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 满 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 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以寄托自己的政治 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吗?
答:武陵”当作桃花源的代名词。常德市内现有4A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桃花源风景区,景区内风景秀丽,历史遗迹众多,酷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所以我们认定湖南常德内的桃花源是最接近陶潜文中所描绘的仙境。然而为了考证更加严谨,我们在此也不下定论,只是认为湖南常德桃花源更接近陶潜所描写的桃花源。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到底是什么地方呢?是真的存在吗?
答:陶渊明写过很多隐居题材的作品,无论是诗还是后来写的那个桃花源记桃花源记,被后来的研究者们研究过后,发现这个地方理论上是不存在的,是陶渊明自己的一种想象。甚至有人说桃花源本身就是一个鬼在呆的地方,正常人不可能在那个地方待得住。从刚开始,陶渊明这部作品他说什么了?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到底在哪里?
答:在陶渊明所处的时代,生活在武陵地区的湘西苗族正处于父系氏族初期的社会阶段,这里生产力低下,剩余产品极少,贫富不悬殊,无徭役,无关税,百姓生活安宁,相处和平,与《桃花源记》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十分相似。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崇拜桃树,并有杀鸡待客的习俗,也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吻合。中国其它叫做桃花...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
答:杨国选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他那篇清新、飘逸、光彩而恬淡的《桃花源诗并记》中,憧憬了一个自由、安乐的理想社会,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风光尤其令人神往和称羡。 一千多年来,有人指责这桃花源是不存在的“乌托邦”,有人却能数说出桃花源的许多模特儿…… “桃花源”究竟是纯属虚构,还是有它真实的原型?

《桃花源记》桃花源究竟存在与否?(急!!)
答: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虚构桃花源的目的是什么
答: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在哪里?
答:桃花源在重庆东南部的酉阳,是全国众多“桃花源景区”中,与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原型最吻合的景区。景区位于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的武陵山区腹地,总面积50平方公里,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户外运动训练基地。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把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景象展现...

本文来自网友【容子】 发表,对若有侵权或建议请照网页底部电邮联系。网址:https://youxi.xkyn.com/wy-rhsnbesbs.htm

相关链接

  • ?的读音及意思
    答:有关于“?”的读音是[wèn][hào],意思是疑问不确定或没有明确答案。问号的含义是表示疑问疑惑或不确定。在语言中,问号被用来表示一个问题的结束,通常用于提出一个问题或询问某个事情的情况。在文字中,问号通常被放在一个疑问句的末尾,以表示该句子是一个问题。一、问号的作用:问号是语言中非常...
  • ?是什么符号
    答:?是问号。问号,拼音wèn hào,即符号“?”。表示疑问的标点符号。用于疑问、设问、反问句等句型的末尾。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有反问...
  • ?是什么符号
    答:“?”一般指问号。 问号,拼音wèn hào,即符号“?”。表示疑问的标点符号。用于疑问、设问、反问句等句型的末尾。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
  • “?”是什么意思
    答:问号 (标点符号)中文问号:“?”,英文问号:“?”,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不出现在一行之首(但是铺衬衣发明了将问号用在行首的用法)。有反问、设问等用法。
  • ?是什么意思
    答:?是问号的意思,其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有反问、设问等用法。问号(?)代替文件名中的单个字符。例如,键入car?.jpg可查找类似“car1....
  • ?是什么意思
    答:?的意思是表示疑问的意思,是一个标点符号。中文问号:“?”,英文问号:“?”,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有反问、设问等用法。简介:标点符号是...
  • ?什么意思
    答:“?”一般指问号。 问号,拼音wèn hào,即符号“?”。表示疑问的标点符号。用于疑问、设问、反问句等句型的末尾。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
  • ?的含义是什么
    答:?的含义即符号“?”。表示疑问的标点符号。指疑问;可疑的问题。1、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2、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目前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有反问、设问等用法。一、标点符号 1、句子...
  • ??是什么意思?
    答:问号,拼音 wèn hào ,即符号“?”。表示疑问的标点符号。指疑问;可疑的问题。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有反问、设问等用法。基本功能 交...
  • ?是啥意思?/
    答:?是问号,表示疑问的标点符号。用于疑问、设问、反问句等句型的末尾。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有反问、设问等用法。例子 1、小刘,你到过...
  • 星空游戏网特别说明: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交流,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作任何担保
    © 星空游戏网 联系邮箱: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