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地球有关的问题?

作者&投稿:雕逃    更新日期:2024-05-14
有关地球的一些问题!~

---你的问题好宽泛哦,不过内藏着一颗爱护地球的心,呵呵。
1---地球以前和现在的区别:地球自46亿年前的万古洪荒逐步走来,孕育了万千生灵,包括自认为万物之长的人类,现在地球在人类社会的开发利用下,出现很多生态破坏的问题,估计需要200到300年,世界各国大都发展到后工业时期,才能逐步恢复。你看现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还是不错的。这当中科技进步提升社会生产力促进物质繁荣,同时人类追求内心安宁和寄托的信仰逐步回归,良好生态和谐地球还是指日可待的,总体要对我们人类有信心。
2----地球绿化是促进生态的恢复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都对此很重视,比如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建设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明显提高了我们的森林覆盖率;不过有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大肆砍伐和破坏森林和草场,很不利于地球生态恢复。不过这是别国内政,你也没办法,人家至少也要吃饭啊。其实当前全球的生产力足以体面的养活全球人,但是国家间利益分配不均,另有历史上一些强盗国家一直是对其他国家剥削掠夺,造成国家间贫富差距拉大。这样和穷国谈环保不是瞎扯么。
3----地球的污染,从内到外,无所不在,外在的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水土,噪音,光电辐射等等;内在的是心神不宁,欲壑难填,物质消费过重,精神信仰不足。不过老外比如印度信佛教,欧美信基督等,在信仰上比我们更真诚和单纯些,估计也更快乐和安详些。
4----地球的资源有限,从生态角度讲,要更加重视淡水和土地资源。其他的石油,矿藏等都可以慢慢解决。其中人力资源也很丰富,只是用的不当。以后养老对大多国家而言,是个大问题。
5---人们是在内心的骄奢和征服欲望下拿着手中的科技和道德工具破坏地球的。其中工业革命和战争大幅破坏地球资源和财富,但也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和机会,为开拓新资源提供动力。
6---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首先要对地球有爱心,其次要有相关知识,比如节能环保,从我做起,同是教化他人,共同努力。
7--地球在宇宙中的方位,你可以看片子,从10亿光年到1飞米这个片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318/08/1052119_102160720.shtml。
8---可以看看《BBC的行星地球》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4052272/,很开阔的视野,让你了解影响地球和人类社会的种种力量。
9---闲聊,不对处,请见谅

太阳系是这样排位的:
太阳 |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地球是由一个物质分布不均匀的同心球层构成,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17公里。上层为花岗岩层,下层为玄武岩层。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加深而增加。经检测,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而地球生成到现在大约已有46亿年了,这说明构成地壳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是地壳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形成的。
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上地幔主要是橄榄石,下地幔是具有一定塑性的固体物质。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千米,外核是液态的,可流动;内核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中心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温度最高可达5000℃左右,压力最大可达370万个大气压。
地球还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这三个圈层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它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使整个地球生机盎然。

地球的海洋面积是占地球的71%,陆地是21%

地球的形成:原始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有许多小行星绕著太阳转,这些行星互相撞击, 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当时的地球还是一颗灸热的大火球,随著碰撞渐渐减少,地球开始由外往内慢慢冷却,产生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地壳,这时候地球内部还是呈现炽热的状态。地球内部喷出大量气体,
其中带著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就形成了一圈包围在地球外围的大气层,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不会太近而致使水蒸气被太阳蒸干,地球本身的大小又有足够的引力将大气层拉住,所以地球才会有得天独厚的大气环境,
大气层形成之后就开始降雨,而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大约在47亿年前,宇宙中尘埃聚集,形成了地球及其所在的太阳系的其他星球。当时的空气中不含有氧气,而含有很多二氧化碳(碳酸气体)、氮气。
最初的地球很小,但不断有宇宙中的尘埃及小的星体撞击,体积不断增大。而且撞击时能量聚集,温度不断上升,最终融化为液体。
不久,星体撞击的次数减少,地球表面的温度降低,形成地壳。这就是今天的地表。但是,地球内部的岩浆不断喷涌,形成大量的火山。火山灰中的水蒸气冷却凝结为水,从而形成海洋。
原始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
宇宙中有许多小行星绕著太阳转,
这些行星互相撞击, 形成了原始的地球,
当时的地球还是一颗灸热的大火球
随著碰撞渐渐减少,
地球开始由外往内慢慢冷却,
产生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地壳,
这时候地球内部还是呈现炽热的状态。
大气与海洋的形成
地球内部喷出大量气体,
其中带著大量的水蒸气,
这些水蒸气就形成了一圈包围在地球外围的大气层,
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不会太近而致使水蒸气被太阳蒸干,
地球本身的大小又有足够的引力将大气层拉住,
所以地球才会有得天独厚的大气环境,
大气层形成之后就开始降雨,
而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火山的形成:1943年2月,人们在墨西哥的一片玉米地的中间看到了一个罕见的令人惊奇的现象:当时一座火山正在那里形成。三个月后形成了一座高约300米的火山堆。两座城镇被摧毁,散落的火山灰渣毁了一大片地区。

火山是由什么形成的?地表下面,越深温度越高。在距离地面大约32公里的深处,温度之高足以熔化大部分岩石。

岩石熔化时膨胀,需要更大的空间。世界的某些地区,山脉在隆起。这些正在上升的山脉下面的压力在变小,这些山脉下面可能形成一个熔岩(也叫“岩浆”)库。

这种物质沿着隆起造成的裂痕上升。熔岩库里的压力大于它上面的岩石顶盖的压力时,便向外迸发成为一座火山。

喷发时,炽热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突然冒出。这些物质堆积在开口周围,形成一座锥形山头。“火山口”是火山锥顶部的洼陷,开口处通到地表。锥形山是火山形成的产物。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是气体,但是像渣和灰的大量火山岩和固体物质也喷了出来。

实际上,火山岩是被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当岩浆上升到接近地表的高度是,它的温度和压力开始下降,发生了物理和化学变化,岩浆就变成了火山岩。

自转公转:
产生四季的变化

地球公转

The Earth revolution around sun

地球公转的特性

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地球的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从地球轨道、地球轨道面和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地球公转速度等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地球公转轨道和方向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上的每一点,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且构成一个封闭曲线。这种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所走的封闭曲线,叫做地球轨道。如果我们把地球看成为一个质点的话,那么地球轨道实际上是指地心的公转轨道。

严格地说,地球公转的中位位置不是太阳中心,而是地球和太阳的公共质量中心,不仅地球在绕该公共质量中心在转动,而且太阳也在绕该点在转动。但是,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太阳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日地的公共质量中心离太阳中心仅450千米。这个距离与约为70万千米的太阳半径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与日地1.5亿千米的距离相比,就更小了。所以把地球公转看成是地球绕太阳(中心)的运动,与实际情况是十分接近的。

地球轨道的形状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椭圆有半长轴、半短轴和半焦距等要素,分别用a、b、c表示,其中a又是短轴两端对于焦点(F1、F2)的距离。

半焦距与半长轴和平短轴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即 c2=a2-b2

半焦距c与半长轴a的比值c/a,是椭圆的偏心率,用e表示,即e=c/a,

偏心率是椭圆形状的一种定量表示,e的数值大于0而小于1。椭圆越接近于圆形,则e的数值就越小,即接近于0;反之,椭圆越扁,e的数值就越大。经过测定,地球轨道的半长轴a为149600000千米,半短轴b为149580000千米。根据这个数据计算出地球轨道的偏心率为:

可见,地球轨道非常接近于圆形。

由于地球轨道是椭圆形的,随着地球的绕日公转,日地之间的距离就不断变化。地球轨道上距太阳最近的一点,即椭圆轨道的长轴距太阳较近的一端,称为近日点。在近代,地球过近日点的日期大约在每年一月初。此时地球距太阳约为147100000千米,通常称为近日距。地球轨道上距太阳最远的一点,即椭圆轨道的长轴距太阳较远的一端,称为远日点。在近代,地球过远日点的日期大约在每年的7月初。此时地球距太阳约为152100000千米,通常称为远日距。近日距和远日距二者的平均值为149600000千米,这就是日地平均距离,即1个天文单位。

根据椭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L=2πα(1-0.25×e2)

计算出地球轨道的全长是940000000千米。

地球的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从黄北极看,是按逆时针方向公转的,即自西向东。这与太阳系内其它行星及多数卫星的公转方向是一致的(如图3-17)。

2.太阳周年视运动

地球公转是从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中发现的。为了说明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我们首先用一个动点与一个定点的关系来进行分析。

假如,动点A在绕定点B做圆周运动,方向如图3-18。则在定点B看上去,A点的轨迹是一个圆形,A点的运动方向是逆时针的。这种情况,与从动点A看定点B的运动特征是完全相同的,B点的运动轨迹也是圆形的,运动方向也是逆时针的。但是,A绕B的运动是一种真运动,而B绕A的运动则是一种视运动,它是A绕B运动的一种直观反映。

地球的绕日公转和在地球上的观测者见到的太阳视运动的特点与上述情况相同。如图3-19,尽管实际情况是地球绕日公转,但是作为地球上的观测者,只能感到太阳相对于星空的运动,这种运动的轨迹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是重合的,方向、速度和周期都与地球的相同。太阳相对星空的运动,是一种视运动,称为太阳周年视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公转在天球上的反映。

3.地球轨道面和黄赤交角

如前所述,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的每一点都在相同的平面上,这个平面就是地球轨道面。地球轨道面在天球上表现为黄道面,同太阳周年视运动路线所在的平面在同一个平面上。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在天球上,自转表现为天轴和天赤道,公转表现为黄轴和黄道。天赤道在一个平面上,黄道在另外一个平面上,这两个同心的大圆所在的平面构成一个23°26′的夹角,这个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如图3-20)。

黄赤交角的存在,实际上意味着,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自转轴对地球轨道面是倾斜的。由于地轴与天赤道平面是垂直的,地轴与地球轨道面交角应是90°——23°26′,即66°34′。地球无论公转到什么位置,这个倾角是保持不变的。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没有明显改变的。目前北极指向小熊星座α星,即北极星附近,这

就是天北极的位置。也就是说,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平行地移动的,所以无论地球公转到什么位置,地轴与地球轨道面的夹角是不变的,黄赤交角是不变的。

黄赤交角的存在,也表明黄极与天极的偏离,即黄北极(或黄南极)与天北极(或天南极)在天球上偏离23°26′。

我们所见到的地球仪,自转轴多数呈倾斜状态,它与桌面(代表地球轨道面)呈66°34′的倾斜角度,而地球仪的赤道面与桌面呈23°26′的交角,这就是黄赤交角的直观体现。

4.地球公转周期及岁差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地球公转周期。笼统地说,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因为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是相同的,所以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用太阳周年视运动来测得。地球上的观测者,观测到太阳在黄道上连续经过某一点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年”。由于所选取的参考点不同,则“年”的长度也不同。常用的周期单位有恒星年、回归年和近点年。

地球公转的恒星周期就是恒星年。这个周期单位是以恒星为参考点而得到的。在一个恒星年期间,从太阳中心上看,地球中心从以恒星为背景的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然后回到天空中的同一点;从地球中心上看,太阳中心从黄道上某点出发,这一点相对于恒星是固定的,运行一周,然后回到黄道上的同一点。因此,从地心天球的角度来讲,一个恒星年的长度就是视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

恒星年是以恒定不动的恒星为参考点而得到的,所以,它是地球公转360°的时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用日的单位表示,其长度为365.2564日,即365日6小时9分10秒。

地球公转的春分点周期就是回归年。这种周期单位是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得到的。在一个回归年期间,从太阳中心上看,地球中心连续两次过春分点;从地球中心上看,太阳中心连续两次过春分点。从地心天球的角度来讲,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就是视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

春分点是黄道和天赤道的一个交点,它在黄道上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每年西移50〃.29,也就是说春分点在以“年”为单位的时间里,是个动点,移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的,即顺时针方向。而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即逆时针的。这两个方向是相反的,所以,视太阳中心连续两次春分点所走的角度不足360°,而是360°—50〃.29即359°59′9〃.71,这就是在一个回归年期间地球公转的角度。因此,回归年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只表示地球公转了359°59′9〃.71的角度所需要的时间,用日的单位表示,其长度为365.2422日,即365日5小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的近日点周期就是近点年。这种周期单位是以地球轨道的近日点为参考点而得到的。在一个近点年期间,地球中心(或视太阳中心)连续两次过地球轨道的近日点。由于近日点是一个动点,它在黄道上的移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即与地球公转方向(或太阳周年视运动的方向)相同,移动的量为每年11〃,所以,近点年也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一个近点年地球公转的角度为360°+11〃,即360°0′11〃,用日的单位来表示,其长度365.2596日,即365日6小时13分53秒。

只有恒星年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在下面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到回归年是地球寒暑变化周期,即四季变化的周期,它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极为密切。回归年略短于恒星年,每年短20分24秒,在天文学上称为岁差。

为什么春分点每年西移50〃.29而造成岁差现象呢?这是地轴进动的结果。

地轴的进动同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形状、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月球绕地球公转轨道的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轴的进动类似于陀螺的旋转轴环绕铅垂线的摆动。当急转的陀螺倾斜时,旋转轴就绕着与地面垂直的轴线,画圆锥面,陀螺轴发生缓慢的晃动。这是因为地球引力有使它倾倒的趋势,而陀螺本身旋转运动的惯性作用,又使它维持不倒,于是便在引力作用下发生缓慢的晃动。这就是陀螺的进动。

地球的自转,就好像是一个不停地旋转着的庞大无比的大“陀螺”,由于惯性作用,地球始终在不停地自转着。地球自身的形状类似于一个椭球体,赤道部分是凸出的,即有一个赤道隆起带。同时,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的连线,不是经常通过赤道隆起带的。所以,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尤其是对于赤道隆起带的吸引力,是不平衡的。另外,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黄道面和天赤道面都不重合,与黄道面呈5°9′的夹角,也就是说,地球中心与月球中心的连线,也不是经常通过赤道隆起带。所以,月球对地球的吸引力,尤其是对赤道隆起带的吸引力,也是不平衡的。据万有引力定律,F1>F2。

日月的这种不平衡吸引力,力图使赤道面与地球轨道面相重合,达到平衡状态。但是,地球自转的惯性作用,使其维持这种倾斜状态。于是,地球就在月球和太阳的不平衡的吸引力共同作用下产生了摆动,这种摆动表现为地轴以黄轴为轴做周期性的圆锥运动,圆锥的半径为23°26′,即等于黄赤交角。地轴的这种运动, 称为地轴进动。地轴进动方向为自东向西,即同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反,而陀螺的进动方向与自转方向是一致的。

这是因为陀螺有“倾倒”的趋势,而地轴有“直立”的趋势。

地轴进动的速度非常缓慢,每年进动50〃.29,进动的周期是25800年。

由于地轴的进动,造成地球赤道面在空间的倾斜方向发生了改变,引起天赤道相应的变化,致使天赤道与黄道的交点——春分点和秋分点,在黄道上相应地移动。移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的,即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反,每年移动的角度为50〃.29。因此,年的长度,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周期单位要比以恒定不动的恒星为参考点的周期单位略短,这就是产生岁差的原因。

由于地轴的进动,造成地球的南北两极的空间指向发生改变,使天极以25800年为周期绕黄极运动。所以,天北极和天南极在天球上的位置也是在缓慢地移动着。如图3-24,北极星在公元前3000年曾是天龙座α星,目前的北极星在小熊座α星附近,到了公元7000年,移到仙王座α星附近,到公元14000年,织女星将成为北极星。

由于地轴进动造成天极和春分点在天球上的移动,以其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天球坐标系也必然相应地变化。对赤道坐标系来说,恒星的赤经和赤纬要发生变化,对黄道坐标系来说,恒星的黄经要发生改变。但是,地轴的进动不改变黄赤交角,即地轴在进动时,地轴与地球轨道面的夹角始终是66°34′。

在这里还要说明一下,由于地轴进动而造成的天极、春分点的移动角度相对来讲是很微小的,在较长的时间里不会有很大的移动。所以,我们仍然可以说天极和春分点在天球上的位置不变,恒星的赤经、赤纬和黄经也可以粗略地认为是不变的,以此为依据而建立的星表、星图仍是可以长期使用的。

5.地球公转速度

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7千米,约每秒30千米。

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我们知道,春分点和秋分点对黄道是等分的,如果地球公转速度是均匀的,则视太阳由春分点运行到秋分点所需要的时间,应该与视太阳由秋分点运行到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是等长的,各为全年的一半。但是,地球公转速度是不均匀的,则走过相等距离的时间必然是不等长的。视太阳由春分点经过夏至点到秋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需要186天多,长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南半球的冬半年;视太阳由秋分点经过冬至点到春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需要179天,短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南半球的夏半年。由此可见,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造成地球上四季不等长的根本原因。

地球生物的形成:生命从何而来?在广袤的宇宙中到底有没有外星人?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科学界....。自从证实生命的最基本物质是氨基酸,那地球上最初的氨基酸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科学家提出如下的假想: 大约120亿年前,在银河系诞生初期的星球上,氢气和氦气占据了整个空间,随早期星球的爆发,产生了第二代星球,并先宇宙空间释放出大量的碳和氧气,从而产生了有机分子,据有了生命的基础。

约在45亿年前,由尘埃和气体包裹着的地球诞生了,气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激烈运动,不断混合发生一系列变化,终于产生了现今生物体的基础物质--氨基酸。

为了验证这个假说,美国科学家模拟地球上还没有生命时的大气,把甲烷、氨气与氢气三者的混合气体注入到一个真空大玻璃器皿中,然后仿造原始雷电交加的自然条件,并用电火花辐照这些混合气体。经过8昼夜的反复作用,原来无色的混合气体逐渐变成了淡红色最终变为深红色。结果是原来完全没有生命的玻璃器皿中,发现了五种构成蛋白质的重要氨基酸。这就是说,只要有能量辐射,就能使宇宙中的一些构成有机分子的原子靠拢并合成氨基酸。这一重大发现,打开了生命之迷的大门,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或生命从哪里来?

在生命和生命活动闪耀着光芒、欣欣向荣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奇妙,可迄今为止,生命从何而来?它是如何起源?它又是怎样进化的?这仍然是一个还没有完全解开的谜。
关于生命起源的两种理论
对于生命起源的问题,自古以来有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种理论。
特殊创造论、自然发生论、泛孢子理论
特殊创造论是指在宇宙历史的某一特殊时刻,由上帝创造出生命。这种学说曾一度占统治地位,但不被科学家所接受。自然发生论认为生命可以从非生命物质中自然产生。例如蛙可以从泥中长出,蛆虫可从腐肉中生出。这一理论是由于实验观察错误,经不起科学的批评。泛孢子理论则提出生命的胚芽来自地外空间,然后生长发育。但是由于微生物附着于陨石活着到达地际显然不可能,它们将被紫外线杀死或因空间真空死亡。泛孢子理论最多只说明生命存在于宇宙空间的某颗特殊的行星里,但仍未能解答宇宙中生命起源的问题。
化学进化学说
1871年,达尔文首先设想生命怎样起源,提出"在一个存在着各种状态的氨和磷酸盐的温暖小池中,在光、热、电存在的条件下,某种蛋白质化合物形成了,并进行更复杂的变化。1924年,苏联的生物化学家奥巴林(A.I.Oparin)提出,生命是长期进化的结果。1928年,英国的霍尔丹 (Haldane)提出:"当紫外线作用于水、二氧化碳和氨的混合物时,形成多种有机物,包括糖类。其中有些物质可以构成蛋白质,在原始海洋达到一个热的稀汤之前,它们早已聚集。"1947年,贝尔纳(Bernal)提出,在有机物丰富的原始海洋里,各种不同的活动过程可以把有机物结合起来,并描述了使小分子聚集产生生命大分子的方式和方法。上述学者的思想奠定了化学进化实验的基础。
探索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生命从那里来?地球上第一个生命体是怎样诞生的?
自从上帝造人、造物的神话破灭后,在生命起源问题上有两大学派:一派认为生命是从外星球移殖到地球上来的;另一派认为生命是地球自身的产物。
美国的尤里(Urey)主张生命源自地球本身,他与学生米勒(Miller)设计了模拟原始大气,研究在自然条件下能否产生与生命有关的物质。米勒以甲烷、氨气、氢气和水蒸气组成强还原性气体,通过火花放电模拟雷电闪击,通过一个星期放电,向气体提供能量6.27×103~6.27×104kj。在一次典型实验中,由950mg甲烷产生了约200mg的氨基酸,而氨基酸是构成生命蛋白质的零件。
1961年,西班牙生命化学家奥罗(Oro),把氰化氢和甲醛加入原始大气中,实验结果除氨基酸外,还得到腺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得到了构成生命核酸的零件。
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都是磷酸酯类,结构中的磷是从哪里来的呢?1982年,我国生命化学家王文清,根据近代行星化学的研究,探测到三氢化磷(PH3)存在于木星和土星的大气层中,在模拟原始大气中引入了PH3,进行了甲烷、氮、三氢化磷、氨、水蒸气的火花放电,并与不含三氢化磷的上述体系气相放电作了对照。实验结果用气相色谱鉴定出含PH3体系放电后产生19种氨基酸。而无PH3体系在相同放电条件下,只产生6种氨基酸。王文清的实验发现了PH3在气相放电反应中的催化作用,被美、日杂志引用作为生命起源的第一步,火花放电产生氨基酸的一个重要进展。
最近美国加州大学海洋生物学家巴达(Bada)提出一个机关报论点:亿万年前地球上的第一线生机孕育在厚冰层之下。巴达说,数十亿年前混沌初开,地球表面覆盖冰层,但地球核心是炽热的,辐射出的热量是今天的5倍,因此远古海洋底部仍是液态水,冰下海水是原始生命的温床。冰层起屏蔽保护作用,使海水中有机分子积累,变得愈来愈浓。当小天体撞在地球上时,产生的热量使厚冰层融化成一个大洞,使水中有机分子与大气接触,形成更复杂分子,不久冰层又冻结,这些新分子又被封存。冰层每次争冻都使"浓汤"里的氨基酸、碱基更丰富,直至生命诞生。
(据中国公众科技网)
至于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嘛,其实确切的来说,地球是个椭圆的球体,那为什么是球体的话前面有说。

关于地球的起源问题,已有相当长的探讨历史了。在古代,人们就曾探讨了包括地球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形成问题,在此期间,逐渐形成了关于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说"。其中流传最广的要算是《圣经》中的创世说。在人类历史上,创世说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占据了统治地位。

自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以后,天体演化的讨论突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开始了对地球和太阳系起源问题的真正科学探讨。1644年,笛卡儿(R.Descartes)在他的《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第一个太阳系起源的学说,他认为太阳、行星和卫星是在宇宙物质涡流式的运动中形成的大小不同的旋涡里形成的。一个世纪之后,布封(G.L.L. de Buffon)于1745年在《一般和特殊的自然史》中提出第二个学说,认为:一个巨量的物体,假定是彗星,曾与太阳碰撞,使太阳的物质分裂为碎块而飞散到太空中,形成了地球和行星。事实上由于彗星的质量一般都很小,不可能从太阳上撞出足以形成地球和行星的大量物质的。在布封之后的200年间,人们又提出了许多学说,这些学说基本倾向于笛卡尔的"一元论",即太阳和行星由同一原始气体云凝缩而成;也有"二元论"观点,即认为行星物质是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1755年,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I. Kant)提出"星云假说"。1796年,法国著名数学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在他的《宇宙体系论》一书中,独立地提出了另一种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由于拉普拉斯和康德的学说在基本论点上是一致的,所以后人称两者的学说为"康德-拉普拉斯学说"。整个十九世纪,这种学说在天文学中一直占有统治的地位。

到本世纪初,由于康德-拉普拉斯学说不能对太阳系的越来越多的观测事实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致使"二元论"学说再度流行起来。1900年,美国地质学家张伯伦(T. C. Chamberlain)提出了一种太阳系起源的学说,称为"星子学说";同年,摩耳顿(F. R. Moulton)发展了这个学说,他认为曾经有一颗恒星运动到离太阳很近的距离,使太阳的正面和背面产生了巨大的潮汐,从而抛出大量物质,逐渐凝聚成了许多固体团块或质点,称为星子,进一步聚合成为行星和卫星。

现代的研究表明,由于宇宙中恒星之间相距甚远,相互碰撞的可能性极小,因此,摩耳顿的学说不能使人信服。由于所有灾变说的共同特点,就是把太阳系的起源问题归因于某种极其偶然的事件,因此缺少充分的科学依据。著名的中国天文学家戴文赛先生于1979年提出了一种新的太阳系起源学说,他认为整个太阳系是由同一原始星云形成的。这个星云的主要成份是气体及少量固体尘埃。原始星云一开始就有自转,并同时因自引力而收缩,形成星云盘,中间部分演化为太阳,边缘部分形成星云并进一步吸积演化为行星。

总的来说,关于太阳系的起源的学说已有40多种。本世纪初期迅速流行起来的灾变说,是对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挑战;本世纪中期兴起的新的星云说,是在康德-拉普拉斯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加完善的解释太阳系起源的学说。人们对地球和太阳系起源的认识也是在这种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得以深化的。

至此,我们可以对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和方式给出如下可能的结论。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主要是上述星云盘的原始物质,其组成主要是氢和氦,它们约占总质量的98%。此外,还有固体尘埃和太阳早期收缩演化阶段抛出的物质。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分化作用,不断有轻物质随氢和氦等挥发性物质分离出来,并被太阳光压和太阳抛出的物质带到太阳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质或土物质凝聚起来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并演化为今天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与地球一样,由于距离太阳较近,可能有类似的形成方式,它们保留了较多的重物质;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于离太阳较远,至今还保留着较多的轻物质。关于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尽管还存在很大的推测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与戴文赛先生的结论一致,即在上述星云盘形成之后,由于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稳定性,星云盘内的物质,包括尘埃层,因碰撞吸积,形成许多原小行星或称为星子,又经过逐渐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诞生了。根据估计,地球的形成所需时间约为1千万年至1亿年,离太阳较近的行星(类地行星),形成时间较短,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形成时间越长,甚至可达数亿年。

至于原始的地球到底是高温的还是低温的,科学家们也有不同的说法。从古老的地球起源学说出发,大多数人曾相信地球起初是一个熔融体,经过几十亿年的地质演化历程,至今地球仍保持着它的热量。现代研究的结果比较倾向地球低温起源的学说。地球的早期状态究竟是高温的还是低温的,目前还存在着争论。然而无论是高温起源说还是低温起源说,地球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热变冷的阶段,由于地球内部又含有热源,因此这种变冷过程是极其缓慢的,直到今天地球仍处于继续变冷的过程中。

呵呵,光年是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

关于这个问题,很复杂的,他的本质就是为什么有宇宙,以前听过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据说那时候所有东西都挤在一个点上,整个世界你你中有我窝中有你,刚开始到也和睦,可久了就免不了纠纷,我踩了你的脚,你上了我的床,谈恋爱的年轻人一不小心就亲错了人,最烦的有人放屁,整个宇宙都要臭翻天,宇宙里的这些东西就这样磕磕碰碰的生活了很久,最后谁都想离开谁远远的,大家愤怒越积越多,而愤怒本身也只能存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的压力越来越大,终于,在某天,宇宙爆炸了,大家都分开了,只有那些舍不得的,还紧紧的抱着,成了这样那样的一个星星,或者星星上的两个时代世代的情侣。

太阳系内物质旋转逐渐形成地球。

光年是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

有鸡才有蛋,鸡蛋,鸡蛋的叫,不叫蛋鸡

谁知道....

关于地球的几个问题
答:1.每年的12月22日,太阳光直射在南纬23.5度(填纬度),这一天是北半球“两至日”中的冬至日。2.根据五带划分,78度S属于南寒带,每年有较长时间的极昼极夜现象。3.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23.5度 ,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4.北纬23。5度度纬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叫做北回归...

跟地球有关的问题?
答:关于地球的起源问题,已有相当长的探讨历史了。在古代,人们就曾探讨了包括地球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形成问题,在此期间,逐渐形成了关于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说"。其中流传最广的要算是《圣经》中的创世说。在人类历史上,创世说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占据了统治地位。自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

有关地球的问题!
答:需要实际的答案的5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大小的排位.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土地面积与海洋面积比.地球是怎么形成的.火山的形成.不需要确切答案的问题,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地球上生物的形成.地... 需要实际的答案的5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大小的排位.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土地面积与海洋面积比.地球是怎么形成的.火山的形成.不...

关于地球的问题
答:但那时的地球只是一团混沌的物质,又经过了几十万年,物质逐渐冷却凝固,形成了地球的初步形态,再经过几十万年,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由地球内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气体喷出后被保存在地球周围,形成了大气层,并由氢气和氧气化合成了水,再然后经过太阳的能量辐射,地球本身的电场、磁场作用和适宜的生存环境,由水中产生了有机...

请告诉我有关地球污染问题的资料!(15点)
答:腐坏了的废物又分解出有毒气体,影响市民的健康。 此外,差不多所有中国香港的电力及气体能源都来自需要从外地输入的矿物──煤和石油。矿物在燃烧后即消失殆尽,故此我们每天耗用的能源愈多,可留给未来使用的能源就愈少。加上,燃烧矿物燃料产生污染问题,并日益严重地破坏大自然的复杂调控机制,令地球...

关于地球和人类危害地球等方面的信息资料
答: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也保护人类自己。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

写十条有关地球的知识有哪些?
答:有关地球的知识:1、地球最冷的地方是南极洲,约零下73.3摄氏度,但世界最冷的地点是俄罗斯的,沃斯托克站,它的最低温度为零下89.22摄氏度。2、地球核心温度,比太阳的表面温度还高。太阳表面最低温度约5500℃。地球内核最高温度约6800℃。3、地球上的黄金并非来自地球,地球上的黄金是由中子星发生...

关于地球的问题?
答:大约在66亿年前,银河系内发生过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质经过长时间的凝集,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了太阳系。作为太阳系一员的地球也在46亿年前形成了。接着,冰冷的星云物质释放出大量的引力势能,再转化为动能、热能,致使温度升高,加上地球内部元素的放射性热能也发生增温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

关于地球的科学小知识
答:地质学在探讨地球的历史与各部分组成,包括其演化和各种矿学、岩石以及矿产的分布;海洋学在研究海水的运动、海水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及海底地形;气象学在分析大气的组成、构造和运动;而有关地球起源、太阳系的形成和天体的运动变化,乃至宇宙的演化,均属天文学的研究范围。 5. 以陨石撞击地球为例:高温高压撞击地球的结果...

地球的有关知识
答:至于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就无从考证了。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国际名称为“该娅”,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数是第三颗。它有一颗天然的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地球位置图1、人类所居住的这个行星,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49,597,870公里(1...

本文来自网友【雕逃】 发表,对若有侵权或建议请照网页底部电邮联系。网址:https://youxi.xkyn.com/wy-nhrre9s5.htm

相关链接

  • ?的读音及意思
    答:有关于“?”的读音是[wèn][hào],意思是疑问不确定或没有明确答案。问号的含义是表示疑问疑惑或不确定。在语言中,问号被用来表示一个问题的结束,通常用于提出一个问题或询问某个事情的情况。在文字中,问号通常被放在一个疑问句的末尾,以表示该句子是一个问题。一、问号的作用:问号是语言中非常...
  • ?是什么符号
    答:?是问号。问号,拼音wèn hào,即符号“?”。表示疑问的标点符号。用于疑问、设问、反问句等句型的末尾。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有反问...
  • ?是什么符号
    答:“?”一般指问号。 问号,拼音wèn hào,即符号“?”。表示疑问的标点符号。用于疑问、设问、反问句等句型的末尾。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
  • “?”是什么意思
    答:问号 (标点符号)中文问号:“?”,英文问号:“?”,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不出现在一行之首(但是铺衬衣发明了将问号用在行首的用法)。有反问、设问等用法。
  • ?是什么意思
    答:?是问号的意思,其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有反问、设问等用法。问号(?)代替文件名中的单个字符。例如,键入car?.jpg可查找类似“car1....
  • ?什么意思
    答:“?”一般指问号。 问号,拼音wèn hào,即符号“?”。表示疑问的标点符号。用于疑问、设问、反问句等句型的末尾。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
  • ?是什么意思
    答:?的意思是表示疑问的意思,是一个标点符号。中文问号:“?”,英文问号:“?”,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有反问、设问等用法。简介:标点符号是...
  • ?的含义是什么
    答:?的含义即符号“?”。表示疑问的标点符号。指疑问;可疑的问题。1、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2、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目前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有反问、设问等用法。一、标点符号 1、句子...
  • ??是什么意思?
    答:问号,拼音 wèn hào ,即符号“?”。表示疑问的标点符号。指疑问;可疑的问题。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有反问、设问等用法。基本功能 交...
  • ?是啥意思?/
    答:?是问号,表示疑问的标点符号。用于疑问、设问、反问句等句型的末尾。问号是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一般情况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有反问、设问等用法。例子 1、小刘,你到过...
  • 星空游戏网特别说明: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交流,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作任何担保
    © 星空游戏网 联系邮箱:电邮